教堂

聖安德烈堂

1897年,聖公會提議在九龍半島建立一所教堂,服侍當時的社區,1899年,維多利亞主教霍約瑟曾經親自到該區一帶視察,而且預見九龍區未來與日俱增的需要。直至1904年,獲得保羅·遮打爵士捐助35,000港元,於羅便臣道(今彌敦道)及柯士甸道附近興建教堂。

You may also like

教堂

花園道聖若瑟堂

香港最後一任宗座監牧區監牧高神父(Rev. Timoleon Raimondi)於1871年建立聖若瑟堂,當時聖堂得以建成,有賴各方面的鼎力協助,包括香港政府、本地的基督徒團體及猶太團體。聖堂於1872年11月20日被祝聖,是當時香港僅有的三座天主教聖堂之一,其餘二座聖堂分別是威靈頓街無原罪堂及灣仔聖方濟各沙勿略堂。但聖堂於1874年9月被颱風徹底摧毀,新聖堂於1876年竣工重建,直到1949年1月25日,才正式升格成為聖若瑟堂區。【維基百科】
學校 教堂

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+ 聖方濟各堂

1860年代,聖方濟各堂的前身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設在九龍城區,供往來大陸的傳教士應用;堂名是紀念16世紀到東南亞開教的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。 1930年,港英政府為擴建啟德機場,以鄰近地皮交換聖堂原址。捐款資助興建聖堂的甘曼斯(Gomes)家人為紀念其先人,將聖堂改名為聖五傷方濟各堂,惟二次大戰時佔領香港的日軍為擴展機場,於1943年將新教堂拆毀。 寶血女修會於1930年代在深水埗建立了修院和診所,以修院的寶血堂舉行主日感恩祭。1953年,石硤尾大火令木屋區五萬多人無家可歸,政府遂興建大量徙置大廈,為災民提供棲身之所;教區在此時於災區附近興建新聖堂,並採用十多年前在九龍城被拆卸的教堂名稱。新建的聖五傷方濟各堂於1956年10月21日開幕,由白英奇主教主持祝聖典禮 。 1966年,聖堂易名為聖方濟各堂。(維基百科)